top of page
釋除病患•活化生命•美好生活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重病康復訓練:一次過鍛煉下肢、腰椎和頸椎 “Tiny Exercise” for Serious Illness(中英文字幕)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打字也能引起手肘痛? 一片看清舒緩網球肘疼痛的伸展、按摩和強化療癒運動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常常遇到手踭痛的病例,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網球肘症狀引起的💥🙈🙈。這次,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簡單的伸展、按摩和強化運動來有效緩解這種症狀😻😻💪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輕鬆轉一轉舒緩肩背痛
許多朋友都深受肩部或者上背痛的困擾,這對日常生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那麼,是否有一些簡單的運動可以用來紓緩這種疼痛呢?以下將介紹一種非常容易的運動,這種運動特別適用於舒緩肩痛或上背痛,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那麼,是否有一些簡單的運動可以用來紓緩這種疼痛呢?以下將介紹一種非常容易的運動,這種運動特別適用於舒緩肩痛或上背痛,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睡前轉一轉,日間腰背痛一招了
睡前輕輕做一做腰背伸展運動, 除了能令睡眠質素有所改善外, 亦可舒緩腰背疼痛。如有任何腰背問題, 應向醫護人員查詢👩🏻⚕️🧑🏻⚕️
盡力而不勉強👇🤩🤩👇
盡力而不勉強👇🤩🤩👇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一個簡單動作舒緩富貴包及圓肩
不少朋友也受著圓肩和富貴包的影響🙆🙆, 如何有效舒緩呢?
請大家一起慢慢跟著做
👇😘😘👇
請大家一起慢慢跟著做
👇😘😘👇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不用「拍骨」! 一招舒緩胸背痛
胸腰背痛不一定要「拍骨」! 在沒有充分的臨床問診和檢查和之下胡亂「拍骨」其實非常危險!
請參考以下分享: 👇🤩🤩👇
請參考以下分享: 👇🤩🤩👇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腹部核心運動
腹部核心運動是我們日常與病人分享的療癒腰部強化運動之一,在這裏也與大家分享!
注意重點:
1. 盡力而不勉強。
2. 如有嚴重腰部或髖關節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嚴重髖關節炎或剛做完腹腔、腰椎或髖關節手術便避免練習。
3. 如果覺得閉氣有點困難,可以自然呼吸代替。
4. 呼吸的練習長度和練習次數可慢慢增加,別在短時間內驟增。
「微運動」是慢慢的、微微的改變運動習慣,令身心舒服地慢慢適應,從而帶來運動的好處。
注意重點:
1. 盡力而不勉強。
2. 如有嚴重腰部或髖關節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嚴重髖關節炎或剛做完腹腔、腰椎或髖關節手術便避免練習。
3. 如果覺得閉氣有點困難,可以自然呼吸代替。
4. 呼吸的練習長度和練習次數可慢慢增加,別在短時間內驟增。
「微運動」是慢慢的、微微的改變運動習慣,令身心舒服地慢慢適應,從而帶來運動的好處。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 強化脊椎八段錦之「雙手托天理三焦」
今次介紹一個簡單而又可做到良好護脊效果的八段錦其中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 非常適合現今需要長期坐下工作的朋友,尤其能舒緩因姿勢不良或慢性勞損而引致的脊椎疼痛問題。

嘉薈醫療 療癒「微運動」系列:強化關節太極步
我們現已設有嘉薈的 You Tube Channel, 希望能為大家分享更多有關中西醫療的教育影片!
太極拳能夠提升身心健康已廣為人知。近年,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的研究發現,太極拳能幫助有中央肥胖的年長人士修減腰圍。
太極拳屬於中強度運動,對強化肌肉、促進關節穩定和身體平衡非常有用。
日常我也會向適合的朋友或病人分享行太極步的好處,以下也在這裏為讀者們分享!
太極拳能夠提升身心健康已廣為人知。近年,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的研究發現,太極拳能幫助有中央肥胖的年長人士修減腰圍。
太極拳屬於中強度運動,對強化肌肉、促進關節穩定和身體平衡非常有用。
日常我也會向適合的朋友或病人分享行太極步的好處,以下也在這裏為讀者們分享!

【腸胃炎】夏天容易腸胃炎|什麼情況要求診?患者有咩唔食得?
大家的社區生活已經漸次回復正常,包括飯局。可是近來天氣也漸漸炎熱起來,食物難免容易變壞,致令不少朋友出現腸胃炎的症狀,例如肚瀉或肚痛來求診。所以今期不如談一談腸胃炎和處理方法。
一般來說腸胃炎除了是由變壞食物引起之外,受污染食物或者處理食物者的個人衛生亦是成因(例如以不潔的手處理食物)。
什麼時候才要看醫生?
除了兒童或嬰兒患上腸胃炎需要加倍謹慎處理外,大部份成人的輕度腸胃炎都可以在家居處理。
最常見的症狀如胃痛、絞肚痛、嘔吐、肚瀉、發燒等等。一般維持兩、三天至一星期也算正常。在適當地補充水分和控制飲食之下症狀應可慢慢得到改善,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便需要看醫生。
而由細菌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可能會比較嚴重,例如大便有血、高燒、持續性腹痛或嘔瀉不止等等,如果有這些情況便需要立即看醫生或者到急症室求診。
腸胃炎期間的飲食
腸胃炎期間最重要是多點補充水分,腸胃炎最危險是會引致缺水,絕對可以導致死亡。在感染期間或康復後大概一星期內最好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或油炸食物等,亦應盡量避免喝奶、茶或咖啡等飲料,以免進一步刺激需要休息的腸胃。
進食白粥、去皮的雞肉、豬肉或少量雞蛋也可以。水果方面,可進食蘋果和香蕉等相對低纖維的水果;而高纖維的食物、水果或蔬菜等應暫時避免進食以免增加腸胃的負擔。
進食餅乾或麵包也可,但最好先嘗試一點點,看看有沒有肚脹的問題。
亦可考慮少食多餐,不但可減少腸胃負擔,又可吸收足夠的營養以補充體力,幫助康復。
補充水分方面,一般情況下只要喝足夠的水已可以。如果肚瀉較為嚴重便可考慮服用電解質沖劑補充身體水分。
腸胃炎期間最容易忽略的事
患上腸胃炎期間最好避免處理食物,以免造成糞口傳播——即經由直接或間接進食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受到感染。如果無可避免,應在處理食物前徹底清潔雙手。
最好避免自行購買藥物服用,尤其是在腸胃炎症狀沒有改善之下。建議如打算吃藥還是先向醫生求診,由醫生處方藥物比較適合。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一般來說腸胃炎除了是由變壞食物引起之外,受污染食物或者處理食物者的個人衛生亦是成因(例如以不潔的手處理食物)。
什麼時候才要看醫生?
除了兒童或嬰兒患上腸胃炎需要加倍謹慎處理外,大部份成人的輕度腸胃炎都可以在家居處理。
最常見的症狀如胃痛、絞肚痛、嘔吐、肚瀉、發燒等等。一般維持兩、三天至一星期也算正常。在適當地補充水分和控制飲食之下症狀應可慢慢得到改善,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便需要看醫生。
而由細菌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可能會比較嚴重,例如大便有血、高燒、持續性腹痛或嘔瀉不止等等,如果有這些情況便需要立即看醫生或者到急症室求診。
腸胃炎期間的飲食
腸胃炎期間最重要是多點補充水分,腸胃炎最危險是會引致缺水,絕對可以導致死亡。在感染期間或康復後大概一星期內最好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或油炸食物等,亦應盡量避免喝奶、茶或咖啡等飲料,以免進一步刺激需要休息的腸胃。
進食白粥、去皮的雞肉、豬肉或少量雞蛋也可以。水果方面,可進食蘋果和香蕉等相對低纖維的水果;而高纖維的食物、水果或蔬菜等應暫時避免進食以免增加腸胃的負擔。
進食餅乾或麵包也可,但最好先嘗試一點點,看看有沒有肚脹的問題。
亦可考慮少食多餐,不但可減少腸胃負擔,又可吸收足夠的營養以補充體力,幫助康復。
補充水分方面,一般情況下只要喝足夠的水已可以。如果肚瀉較為嚴重便可考慮服用電解質沖劑補充身體水分。
腸胃炎期間最容易忽略的事
患上腸胃炎期間最好避免處理食物,以免造成糞口傳播——即經由直接或間接進食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受到感染。如果無可避免,應在處理食物前徹底清潔雙手。
最好避免自行購買藥物服用,尤其是在腸胃炎症狀沒有改善之下。建議如打算吃藥還是先向醫生求診,由醫生處方藥物比較適合。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每日5分鐘「微運動」紓緩腰背痛
上星期我們開始了電話醫療諮詢時段,收到不少朋友來電,除了大多數問題都是關於初步確診後的相關症狀、如何處理、快速測試或重症的臨床表現等問題外,當中亦有一些朋友問及關於頸肩腰背痛以及有什麼家居運動可以避免缺乏活動而引起的肌骼疼痛。
現在很多朋友如非必要也不敢到診所或醫院求診,尤其是一般的肌骼勞損等並不是需要立即處理的問題,吃止痛藥或塗消炎止痛藥膏頂一頂也常聽到。我想趁這機會談一談關於疫情期間最常見的因久坐而引起的腰背疼痛應該如何處理,和我們的「微運動」的概念。
危險徵象
如果腰背痛的現象明顯是因為久坐或者缺乏活動而引起,而沒有任何必須要看醫生的腰背痛危險徵象(請了解危險徵象的評估永遠不能被低估,有懷疑請立即看醫生尋找存在的原因)例如:
1. 曾有創傷史
2.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3. 與活動無關的下腰背疼痛,休息也沒有得到改善
4. 神經系統症狀(包括膀胱失禁和其他馬尾神經徵狀,例如小便排不乾淨、小便/大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或無力等。如果是放射式疼痛即是痛楚由腰部放射至下肢,也需要留意)
5. 發燒
6. 最近免疫功能下降,如容易感冒或腸胃炎等
7. 正在服用類固醇
8. 有愛滋病、結核病、癌症等病史等,
便不需要立刻看醫生,大可試試自療數天看情況有否改善,如沒有改善才看醫生也可以。
一般來說,就算患上勞損性腰背痛也盡量需要活動,避免再長時間坐立或臥床。熱敷對已勞損的腰背肌肉在舒緩症狀上有一定幫助。
微運動
「微運動」是我們在為肌骼痛症病人臨床治療後所提供的療癒運動的核心概念—以簡單、低運動量和短時間的針對性運動,讓病人極輕鬆和容易地養成持久運動的習慣。當中重點是絕對避免急速地增加運動量和時間,不需要快或慕多,只要堅持每天做便可。
起初的運動時間可短至每天5-10分鐘,當病人已經非常習慣後,便可慢慢增加運動量、時間或運動組合。
活化肌群
「腰背微運動」的第一步是活化與腰背活動相關的肌群。首先可以在不引起疼痛的範圍下前後左右活動一下腰脊大概1分鐘,適應後才慢慢增加活動幅度
腰背伸展拼合耐力訓練
以下運動兼顧腰背前屈後伸和側彎的伸展和耐力鍛練伸展。每一個方向在起初時只需維持10-15秒,每個動作做兩次便可。請謹記不要突然增加時間和次數。
前胸腹伸展加腰背耐力鍛鍊一蛇式
必定要在瑜伽蓆上做。雙腳一定要伸直,雙手在背後十指緊扣並將手肘伸直,切記縮起肩膊。
然後盡量收縮腰背肌群將胸膛抬起。抬起時吸氣,維持這個姿勢10至15秒,自然呼吸便可。
之後呼氣並慢慢將胸膛放回在瑜伽蓆上。
如果腹部有傷口、小腸氣或者患有心血管問題例如高血壓等請避免練習。
曾有肩關節脫位病史的朋友可不用十指緊扣,將前臂放在肩膊旁,慢慢提起胸膛便可。
腰背伸展加腹部肌肉耐力鍛鍊—改良版手碰腳式
雙腳稍稍分開,大概膊頭闊度。然後雙腳挺直,稍微翹起臀部,以髖關節為重心支持上身向前彎,頭向前望,雙手自然垂低。
腹部肌肉在身體向前彎時微微向腰脊內收。
前彎時呼氣,維持大概10-15秒。然後慢慢收緊臀部肌肉並吸氣,回復站立姿勢。
和蛇式一樣,如果腹部有傷口或有小腸氣問題、有心血管問題或已知有腰椎骨性或神經病變便避免練習。
身體側線的伸展和耐力訓練—瑜伽士必練的三角式
分開雙腳,大概肩膊闊度1.5倍。首先是向右邊側彎的,所以右腳轉向右側,標準是右腳腳踭對正左腳中間,右膝微微彎曲。
舉起伸直的雙手自肩膊高度,成一個「大」字。
這時身體向右彎,右手可以放在右膝上,如柔軟度高亦可放在右腳後方。最重要是肩膊與髖關節是在同一個平面上,不要扭轉身體。頭部向前望便可以。
側彎時呼氣,維持10-15秒並自然呼吸。隨後吸氣返回站立姿勢。之後到左邊。
三角式很安全,除了有嚴重腰椎問題的朋友才避免練習。
你可能會問:如果久坐了一段時間後,可不可以再做「微運動」?其實在久坐之後做任何適當的伸展運動也可以,當然包括「微運動」。
「微運動」的精髓是「少即是多」,以駕馭我們在培養運動習慣上「三分鐘熱度」的問題。
願大家一起一步一腳印,身心越來越健康!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現在很多朋友如非必要也不敢到診所或醫院求診,尤其是一般的肌骼勞損等並不是需要立即處理的問題,吃止痛藥或塗消炎止痛藥膏頂一頂也常聽到。我想趁這機會談一談關於疫情期間最常見的因久坐而引起的腰背疼痛應該如何處理,和我們的「微運動」的概念。
危險徵象
如果腰背痛的現象明顯是因為久坐或者缺乏活動而引起,而沒有任何必須要看醫生的腰背痛危險徵象(請了解危險徵象的評估永遠不能被低估,有懷疑請立即看醫生尋找存在的原因)例如:
1. 曾有創傷史
2.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3. 與活動無關的下腰背疼痛,休息也沒有得到改善
4. 神經系統症狀(包括膀胱失禁和其他馬尾神經徵狀,例如小便排不乾淨、小便/大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或無力等。如果是放射式疼痛即是痛楚由腰部放射至下肢,也需要留意)
5. 發燒
6. 最近免疫功能下降,如容易感冒或腸胃炎等
7. 正在服用類固醇
8. 有愛滋病、結核病、癌症等病史等,
便不需要立刻看醫生,大可試試自療數天看情況有否改善,如沒有改善才看醫生也可以。
一般來說,就算患上勞損性腰背痛也盡量需要活動,避免再長時間坐立或臥床。熱敷對已勞損的腰背肌肉在舒緩症狀上有一定幫助。
微運動
「微運動」是我們在為肌骼痛症病人臨床治療後所提供的療癒運動的核心概念—以簡單、低運動量和短時間的針對性運動,讓病人極輕鬆和容易地養成持久運動的習慣。當中重點是絕對避免急速地增加運動量和時間,不需要快或慕多,只要堅持每天做便可。
起初的運動時間可短至每天5-10分鐘,當病人已經非常習慣後,便可慢慢增加運動量、時間或運動組合。
活化肌群
「腰背微運動」的第一步是活化與腰背活動相關的肌群。首先可以在不引起疼痛的範圍下前後左右活動一下腰脊大概1分鐘,適應後才慢慢增加活動幅度
腰背伸展拼合耐力訓練
以下運動兼顧腰背前屈後伸和側彎的伸展和耐力鍛練伸展。每一個方向在起初時只需維持10-15秒,每個動作做兩次便可。請謹記不要突然增加時間和次數。
前胸腹伸展加腰背耐力鍛鍊一蛇式
必定要在瑜伽蓆上做。雙腳一定要伸直,雙手在背後十指緊扣並將手肘伸直,切記縮起肩膊。
然後盡量收縮腰背肌群將胸膛抬起。抬起時吸氣,維持這個姿勢10至15秒,自然呼吸便可。
之後呼氣並慢慢將胸膛放回在瑜伽蓆上。
如果腹部有傷口、小腸氣或者患有心血管問題例如高血壓等請避免練習。
曾有肩關節脫位病史的朋友可不用十指緊扣,將前臂放在肩膊旁,慢慢提起胸膛便可。
腰背伸展加腹部肌肉耐力鍛鍊—改良版手碰腳式
雙腳稍稍分開,大概膊頭闊度。然後雙腳挺直,稍微翹起臀部,以髖關節為重心支持上身向前彎,頭向前望,雙手自然垂低。
腹部肌肉在身體向前彎時微微向腰脊內收。
前彎時呼氣,維持大概10-15秒。然後慢慢收緊臀部肌肉並吸氣,回復站立姿勢。
和蛇式一樣,如果腹部有傷口或有小腸氣問題、有心血管問題或已知有腰椎骨性或神經病變便避免練習。
身體側線的伸展和耐力訓練—瑜伽士必練的三角式
分開雙腳,大概肩膊闊度1.5倍。首先是向右邊側彎的,所以右腳轉向右側,標準是右腳腳踭對正左腳中間,右膝微微彎曲。
舉起伸直的雙手自肩膊高度,成一個「大」字。
這時身體向右彎,右手可以放在右膝上,如柔軟度高亦可放在右腳後方。最重要是肩膊與髖關節是在同一個平面上,不要扭轉身體。頭部向前望便可以。
側彎時呼氣,維持10-15秒並自然呼吸。隨後吸氣返回站立姿勢。之後到左邊。
三角式很安全,除了有嚴重腰椎問題的朋友才避免練習。
你可能會問:如果久坐了一段時間後,可不可以再做「微運動」?其實在久坐之後做任何適當的伸展運動也可以,當然包括「微運動」。
「微運動」的精髓是「少即是多」,以駕馭我們在培養運動習慣上「三分鐘熱度」的問題。
願大家一起一步一腳印,身心越來越健康!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保肺•練肺
疫情再次升級,更多朋友被隔離。患上輕症的朋友康復後的肺功能受損害的情況應不大,唯獨是重症的朋友比較麻煩。這段Home office或被隔離期間,不如適當地做一做帶氧運動以練一練肺功能比較實際。
除了帶氧運動外,練習「橫膈膜呼吸」( 即「腹式呼吸」)也可以有效增強肺功能。
「橫膈膜呼吸」 練習非常簡單和可以很輕鬆地在任何時候練習。此練習的好處很多:能夠擴大肺活量和攝氧量,令肺有效擴張(充分運用到肺的下半葉),從而幫助心肺功能(心和肺的功能是相連的,肺的功能是將氧氣交換到血液然後由心臟帶到身體各器官和組織),以增加血含氧量從而改善血液循環,令到身體各器官和組織得到足夠的血氧,運作暢順無阻。
另外,有規律和深沉的橫隔膜呼吸更能穩定副交感神經的刺激,從而令人更容易平靜和情緒穩定。所以定時練習橫隔膜呼吸便能讓肺運作更有效,吸入更多的氧氣,亦能夠令到內心穩定,達到提升身心健康、預防疾病和在病患中更加快康復的功效。
注意事項:
1. 任何時間也可以練習,但最好在空氣流通的地方練習。
2. 坐在櫈上,以打坐姿勢又或者躺下來練也可以,但謹記保持脊骨挺直放鬆身體、心情去練。
3. 重點是不勉強,不吃力呼吸和切忌閉氣。
4. 無需控制呼吸。
5. 初練習時將左手放在心臟位置,右手放在肚臍位置,當熟習後便不需要。
6. 一律透過鼻子,而不是嘴巴呼吸。
7. 身體維持不動。
8. 別急著加快呼吸的速度和增加練習的時間,循序漸進。
9. 如果身體不舒服、氣促或發燒便請暫時停止練習。
預備式: 自然呼吸
先練習自然呼吸。你或許會問:自然呼吸還用練習? 是的,很多人也忘了怎樣自然呼吸,尤其是在緊張和焦慮的情況下。有一個口訣是:呼吸可以控制情緒。
這個練習給大家一個機會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呼吸系統、呼吸的節奏、速度和深度。為橫隔膜呼吸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石。
首先靜靜地觀察自然呼吸的整個過程:感受空氣由鼻腔經過氣管進入肺的感覺。左右手可以感覺到胸部和腹部在呼吸活動的帶領下一上一落。專注氣流的一出一入是否協調。至於其他感覺,純粹知道便可以。只要不主動控制呼吸,不需多久便可以感覺到呼吸越來越和順。
橫膈膜呼吸
在吸氣時主動擴張腹部(其實是橫膈膜的收縮),但盡量保持胸腔最小的擴張和肩膊保持不動並且放鬆。吐氣時放鬆腹部,慢慢呼出空氣便可(這時候橫膈膜往上推,腹部也隨著往脊椎方向內收)。
在橫隔膜呼吸的時候,放在胸膛的左手的起伏應該比放在腹部的右手為小,甚至不動。整個過程只要放鬆地感覺腹部的擴張和收縮便可。漸漸地大家便會發覺呼吸變得更加緩慢和深沉。這是正確的征兆。
一般而言在練習自然呼吸大概數次後便可以練習橫膈膜呼吸,時間隨意。有些朋友甚至經練習後已將橫隔膜呼吸成為一種習慣,帶進生活之中,適時而用。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除了帶氧運動外,練習「橫膈膜呼吸」( 即「腹式呼吸」)也可以有效增強肺功能。
「橫膈膜呼吸」 練習非常簡單和可以很輕鬆地在任何時候練習。此練習的好處很多:能夠擴大肺活量和攝氧量,令肺有效擴張(充分運用到肺的下半葉),從而幫助心肺功能(心和肺的功能是相連的,肺的功能是將氧氣交換到血液然後由心臟帶到身體各器官和組織),以增加血含氧量從而改善血液循環,令到身體各器官和組織得到足夠的血氧,運作暢順無阻。
另外,有規律和深沉的橫隔膜呼吸更能穩定副交感神經的刺激,從而令人更容易平靜和情緒穩定。所以定時練習橫隔膜呼吸便能讓肺運作更有效,吸入更多的氧氣,亦能夠令到內心穩定,達到提升身心健康、預防疾病和在病患中更加快康復的功效。
注意事項:
1. 任何時間也可以練習,但最好在空氣流通的地方練習。
2. 坐在櫈上,以打坐姿勢又或者躺下來練也可以,但謹記保持脊骨挺直放鬆身體、心情去練。
3. 重點是不勉強,不吃力呼吸和切忌閉氣。
4. 無需控制呼吸。
5. 初練習時將左手放在心臟位置,右手放在肚臍位置,當熟習後便不需要。
6. 一律透過鼻子,而不是嘴巴呼吸。
7. 身體維持不動。
8. 別急著加快呼吸的速度和增加練習的時間,循序漸進。
9. 如果身體不舒服、氣促或發燒便請暫時停止練習。
預備式: 自然呼吸
先練習自然呼吸。你或許會問:自然呼吸還用練習? 是的,很多人也忘了怎樣自然呼吸,尤其是在緊張和焦慮的情況下。有一個口訣是:呼吸可以控制情緒。
這個練習給大家一個機會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呼吸系統、呼吸的節奏、速度和深度。為橫隔膜呼吸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石。
首先靜靜地觀察自然呼吸的整個過程:感受空氣由鼻腔經過氣管進入肺的感覺。左右手可以感覺到胸部和腹部在呼吸活動的帶領下一上一落。專注氣流的一出一入是否協調。至於其他感覺,純粹知道便可以。只要不主動控制呼吸,不需多久便可以感覺到呼吸越來越和順。
橫膈膜呼吸
在吸氣時主動擴張腹部(其實是橫膈膜的收縮),但盡量保持胸腔最小的擴張和肩膊保持不動並且放鬆。吐氣時放鬆腹部,慢慢呼出空氣便可(這時候橫膈膜往上推,腹部也隨著往脊椎方向內收)。
在橫隔膜呼吸的時候,放在胸膛的左手的起伏應該比放在腹部的右手為小,甚至不動。整個過程只要放鬆地感覺腹部的擴張和收縮便可。漸漸地大家便會發覺呼吸變得更加緩慢和深沉。這是正確的征兆。
一般而言在練習自然呼吸大概數次後便可以練習橫膈膜呼吸,時間隨意。有些朋友甚至經練習後已將橫隔膜呼吸成為一種習慣,帶進生活之中,適時而用。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新冠肺炎中完可以再中?練氣護肺防二次感染
近來的熱門話題除了是新冠肺炎第六波會否發生之外,大家亦很擔心再感染問題。以下我整理了一些關於再感染的研究或報告的概要供大家參考。
是復陽抑或二次感染
大致上,新冠肺炎再感染的定義是:距離首次感染恢復後90天或以上,檢測再次出現陽性。請注意,以下論據仍需要繼續研究和探討。
有一項研究醫護人員和急救人員的再感染率,調查群組有1572人,當中只有40位 (即2.5%)再受感染。
那些人容易中完再中
有報告指出,雖然再感染並不普遍,但女性、長者和免疫力低的人士較容易再受感染。而在首次感染中曾經需要入院的人士,再感染的機會也稍高。
亦有研究顯示,在首次感染後20個月之內再感染的風險頗低。而此低風險情況,能透過疫苗注射延長多9個月。
有學者提出,首次輕微患者和免疫力低的人士受到再感染的風險較高。此說法不難理解,因為輕微感染或在免疫力低的情況下,不足以刺激身體製造足夠的免疫記憶。但總體來說,二次感染的機會會比未受感染者少。
Omicron再感染率高過Delta
有報告呼應以上觀點,指出二次感染者的死亡率和入住ICU的比率,比首次感染者少。不過有研究卻顯示,二次感染的機會雖然不高,但是臨床症狀,入院和入住ICU的比率,與首次感染者沒有分別。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有報告指出,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再感染率比Delta高5.4倍。
瑜伽呼吸法助提升免疫力
不論再受感染的機會高或低,做好最高階的自我防禦保護:增強自身免疫力便能「治未病」。健康的呼吸能有效提升免疫能力,今次再同大家分享如何增強肺健康。
近十數年瑜伽「大流行」,世界各地有不少人研究瑜伽的好處,當中有關瑜伽呼吸法的研究俯拾皆是。有些報告證實瑜伽的呼吸法不但能活化肺部功能,對慢性肺病也有好處。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去確實,但適當練習胸腔和橫隔膜呼吸運動,對肺部健康著實有好處。
瑜伽呼吸法 (Pranayama) 是生命能量的調整,其目的是透過調息而穩定心念,是進行內觀靜坐練習的準備手段。
鼻孔交替呼吸法
例如鼻孔交替呼吸法 (Nadi Shodhana Pranayama) ,是其中一種平衡身心的重要呼吸法。
鼻孔交替呼吸法不僅是進階的深呼吸方法,對舒緩負面情緒(尤其對焦慮和憂鬱情緒) 和增強專注力亦有幫助。
如何練習交替式呼吸法:
最好在空腹時練習。當然在感受到壓力時練習也可以。
舒適坐下,盤腿或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背部、頸部打直。
首先緩慢地呼氣。
交替呼吸法全程是使用右手的:先屈曲右手食指和中指,只使用右手拇指閉合右鼻孔,右手無名指和小指一起閉合左鼻孔如圖1️⃣(如有困難只用右手小指也可以,如圖2️⃣)。
正式開始:用右拇指閉合右鼻孔(圖4️⃣,按壓位置是鼻翼上方如圖3️⃣,標準是輕力按壓至閉合鼻孔便可),完全用左鼻孔緩慢吸氣至深入腹部。
接下來,用右手無名指和小指輕按左鼻翼(圖5️⃣),同時釋放右鼻孔(圖6️⃣)。通過右鼻孔呼氣。
保持左鼻孔繼續閉合,再次用右鼻孔吸氣(圖6️⃣),然後,用右拇指閉合右鼻孔(圖7️⃣),隨即再次釋放左鼻孔並呼氣(圖8️⃣)。
這樣就完成了一組鼻孔交替式呼吸法。注意吸氣和呼氣的比例是1比1-即是如果用3秒吸氣便必須用3秒呼氣(建議起初練習時不要勉強呼吸的長度,在熟習後才慢慢調教)。
建議開始是只做一組,熟習後慢慢增加次數。
在練習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保持呼吸緩慢,輕柔和流暢。
慢慢練習不用勉強。
循序漸進,慢慢會感受到一呼一吸越來越舒暢和持久,肺越來越強健。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是復陽抑或二次感染
大致上,新冠肺炎再感染的定義是:距離首次感染恢復後90天或以上,檢測再次出現陽性。請注意,以下論據仍需要繼續研究和探討。
有一項研究醫護人員和急救人員的再感染率,調查群組有1572人,當中只有40位 (即2.5%)再受感染。
那些人容易中完再中
有報告指出,雖然再感染並不普遍,但女性、長者和免疫力低的人士較容易再受感染。而在首次感染中曾經需要入院的人士,再感染的機會也稍高。
亦有研究顯示,在首次感染後20個月之內再感染的風險頗低。而此低風險情況,能透過疫苗注射延長多9個月。
有學者提出,首次輕微患者和免疫力低的人士受到再感染的風險較高。此說法不難理解,因為輕微感染或在免疫力低的情況下,不足以刺激身體製造足夠的免疫記憶。但總體來說,二次感染的機會會比未受感染者少。
Omicron再感染率高過Delta
有報告呼應以上觀點,指出二次感染者的死亡率和入住ICU的比率,比首次感染者少。不過有研究卻顯示,二次感染的機會雖然不高,但是臨床症狀,入院和入住ICU的比率,與首次感染者沒有分別。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有報告指出,Omicron變異病毒株的再感染率比Delta高5.4倍。
瑜伽呼吸法助提升免疫力
不論再受感染的機會高或低,做好最高階的自我防禦保護:增強自身免疫力便能「治未病」。健康的呼吸能有效提升免疫能力,今次再同大家分享如何增強肺健康。
近十數年瑜伽「大流行」,世界各地有不少人研究瑜伽的好處,當中有關瑜伽呼吸法的研究俯拾皆是。有些報告證實瑜伽的呼吸法不但能活化肺部功能,對慢性肺病也有好處。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去確實,但適當練習胸腔和橫隔膜呼吸運動,對肺部健康著實有好處。
瑜伽呼吸法 (Pranayama) 是生命能量的調整,其目的是透過調息而穩定心念,是進行內觀靜坐練習的準備手段。
鼻孔交替呼吸法
例如鼻孔交替呼吸法 (Nadi Shodhana Pranayama) ,是其中一種平衡身心的重要呼吸法。
鼻孔交替呼吸法不僅是進階的深呼吸方法,對舒緩負面情緒(尤其對焦慮和憂鬱情緒) 和增強專注力亦有幫助。
如何練習交替式呼吸法:
最好在空腹時練習。當然在感受到壓力時練習也可以。
舒適坐下,盤腿或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背部、頸部打直。
首先緩慢地呼氣。
交替呼吸法全程是使用右手的:先屈曲右手食指和中指,只使用右手拇指閉合右鼻孔,右手無名指和小指一起閉合左鼻孔如圖1️⃣(如有困難只用右手小指也可以,如圖2️⃣)。
正式開始:用右拇指閉合右鼻孔(圖4️⃣,按壓位置是鼻翼上方如圖3️⃣,標準是輕力按壓至閉合鼻孔便可),完全用左鼻孔緩慢吸氣至深入腹部。
接下來,用右手無名指和小指輕按左鼻翼(圖5️⃣),同時釋放右鼻孔(圖6️⃣)。通過右鼻孔呼氣。
保持左鼻孔繼續閉合,再次用右鼻孔吸氣(圖6️⃣),然後,用右拇指閉合右鼻孔(圖7️⃣),隨即再次釋放左鼻孔並呼氣(圖8️⃣)。
這樣就完成了一組鼻孔交替式呼吸法。注意吸氣和呼氣的比例是1比1-即是如果用3秒吸氣便必須用3秒呼氣(建議起初練習時不要勉強呼吸的長度,在熟習後才慢慢調教)。
建議開始是只做一組,熟習後慢慢增加次數。
在練習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保持呼吸緩慢,輕柔和流暢。
慢慢練習不用勉強。
循序漸進,慢慢會感受到一呼一吸越來越舒暢和持久,肺越來越強健。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退燒•止痛•清瘟
疫情持續升溫,明白大家很擔心,包括一衆醫護同事和我。
近來不少朋友透過電話和Whatsapp messages接連不斷詢問了我很多與疫情相關的問題,最近關於退燒、止痛和一種聲稱能對新冠病毒徵狀有幫助的中藥是差不多最熱門的問題,我覺得值得與大家分享。
「撲熱息痛」 (Paracetamol)
近來有不少指引說在隔離或居安檢疫期間如有發燒可服用Paracetamol。Paracetamol即是我們常用的Panadol(必理痛, 是品牌名字而不是藥物學名)。
「撲熱息痛」是屬于鎮痛藥和退燒藥。它的主要用途是緩解痛癥例如頭痛、痛經、肌骼疼痛、牙痛、偏頭痛和與感冒或流感相關的疼痛如喉嚨痛,亦能夠有效退燒。「撲熱息痛」亦是牙科手術後的有效鎮痛劑。至於兒科問題上, 「撲熱息痛」能快速有效地減少兒童的發燒。快速緩解與感冒和流感、頭痛、出牙、免疫接種和兒童疾病相關的疼痛。
雖然「撲熱息痛」的最大優勢是甚少出現嚴重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但也不可掉以輕心胡亂服用:
肝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有可能需要下調「撲熱息痛」的份量。而在服用「撲熱息痛」的情況下飲用含酒精飲品有機會增加肝中毒的風險。
「撲熱息痛」最重要的問題是注意劑量,過度服用會有機會引起急性肝中毒而引起死亡的風險。
在藥物交互作用方面,有一點要留意:長期使用「撲熱息痛」可增強華法林(Warfarin,常用的抗凝血藥)的抗凝作用。
請謹記以下服用的劑量:
成人:每4-6 小時0.5-1克。最大劑量是每天4克。
兒童:12歲以下小童只要符合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10-15mg/kg)便可以( 即如果小朋友是20公斤, 那麼他每次服用的劑量便是20x10=200mg)。如有必要,可以每4-6 小時一次。
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即我們常說的消炎止痛藥。NSAIDs亦具有消炎、退燒和鎮痛作用,它的藥力比「撲熱息痛」更加強。NSAIDs 有兩種:非選擇性COX 抑制劑及COX-2 選擇性抑制劑(即是抑制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 從而達到舒緩疼痛的目的,詳細藥理在此不細表)。
雖然比「撲熱息痛」在消炎止痛的情況下優勝,但NSAIDs 是需要醫生處方的。這些藥物為什麼需要醫生處方呢?因為這些藥物有相對比較高風險的禁忌症和不良效果,需要經過醫生在臨牀診斷下,權衡治療上的利弊下才可處方。
就以香港醫生常處方的 Arcoxia(Etoricoxib, COX-2) 為例,禁忌症有:
曾患有消化道潰瘍或胃腸道出血的病史。服用阿士匹靈(Aspirin)或NSAIDs後出現支氣管痙攣、急性鼻炎或過敏型反應的患者。血壓持續高于140/90 mmHg。已確診的缺血性心臟病、外周動脈疾病或腦血管疾病。嚴重的肝功能障礙。腎衰竭病人(估計 CrCl <30 mL/min)。懷孕和哺乳。兒童和青少年小於16歲等等。
而已知Arcoxia的藥物交互作用有:降低利尿劑(Diuretics)、ACE Inhibitors和Angiotensin II antagonist (以上是常用降血壓藥的類別)的作用。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用於心血管預防)增加胃腸道潰瘍的風險。使用環孢菌素(Cyclosporin,用於預防和治療器官移植排斥、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等)時增加腎毒性作用等等。
一般輕微至中度肌肉疼痛和發燒等情況「撲熱息痛」已經很適用,其實并不需要處方NSAIDs。
我只會在病人患上長期和嚴重的肌骼痛症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退行性關節炎等、急性關節炎和急性創傷之下才會處方。一般小於兩星期的處方是安全的。
蓮花清瘟膠囊
近期有專家指出中藥「蓮花清瘟膠囊」具有抑制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病變、抑制病毒活性和減少病毒含量等作用而引起坊間興起一陣瘋搶熱潮。我特意向中醫師詢問有關內容。
中醫師謂科研結果有其可信性,但它並非靈丹妙藥:連花清瘟飲是中成藥,由一系列苦寒中藥,如連翹、金銀花、板藍根、魚腥草、綿馬貫眾等組成,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見:發熱或高熱,惡寒,肌肉痠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乾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等。她告訴我說連花清瘟飲並不是用於預防新冠肺炎的,市民切勿因恐懼情緒驅使下盲囤藥/服藥,胡亂服用與體質不合適的藥物會削弱正氣,減低身體抗病能力。她亦叮囑市民是藥三分毒,服用成藥前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大家可作參考。
稍後會再與大家分享一些疫情下需要注意的事情與及如何保健。
再一次祝大家平安!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近來不少朋友透過電話和Whatsapp messages接連不斷詢問了我很多與疫情相關的問題,最近關於退燒、止痛和一種聲稱能對新冠病毒徵狀有幫助的中藥是差不多最熱門的問題,我覺得值得與大家分享。
「撲熱息痛」 (Paracetamol)
近來有不少指引說在隔離或居安檢疫期間如有發燒可服用Paracetamol。Paracetamol即是我們常用的Panadol(必理痛, 是品牌名字而不是藥物學名)。
「撲熱息痛」是屬于鎮痛藥和退燒藥。它的主要用途是緩解痛癥例如頭痛、痛經、肌骼疼痛、牙痛、偏頭痛和與感冒或流感相關的疼痛如喉嚨痛,亦能夠有效退燒。「撲熱息痛」亦是牙科手術後的有效鎮痛劑。至於兒科問題上, 「撲熱息痛」能快速有效地減少兒童的發燒。快速緩解與感冒和流感、頭痛、出牙、免疫接種和兒童疾病相關的疼痛。
雖然「撲熱息痛」的最大優勢是甚少出現嚴重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但也不可掉以輕心胡亂服用:
肝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有可能需要下調「撲熱息痛」的份量。而在服用「撲熱息痛」的情況下飲用含酒精飲品有機會增加肝中毒的風險。
「撲熱息痛」最重要的問題是注意劑量,過度服用會有機會引起急性肝中毒而引起死亡的風險。
在藥物交互作用方面,有一點要留意:長期使用「撲熱息痛」可增強華法林(Warfarin,常用的抗凝血藥)的抗凝作用。
請謹記以下服用的劑量:
成人:每4-6 小時0.5-1克。最大劑量是每天4克。
兒童:12歲以下小童只要符合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10-15mg/kg)便可以( 即如果小朋友是20公斤, 那麼他每次服用的劑量便是20x10=200mg)。如有必要,可以每4-6 小時一次。
非類固醇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即我們常說的消炎止痛藥。NSAIDs亦具有消炎、退燒和鎮痛作用,它的藥力比「撲熱息痛」更加強。NSAIDs 有兩種:非選擇性COX 抑制劑及COX-2 選擇性抑制劑(即是抑制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 從而達到舒緩疼痛的目的,詳細藥理在此不細表)。
雖然比「撲熱息痛」在消炎止痛的情況下優勝,但NSAIDs 是需要醫生處方的。這些藥物為什麼需要醫生處方呢?因為這些藥物有相對比較高風險的禁忌症和不良效果,需要經過醫生在臨牀診斷下,權衡治療上的利弊下才可處方。
就以香港醫生常處方的 Arcoxia(Etoricoxib, COX-2) 為例,禁忌症有:
曾患有消化道潰瘍或胃腸道出血的病史。服用阿士匹靈(Aspirin)或NSAIDs後出現支氣管痙攣、急性鼻炎或過敏型反應的患者。血壓持續高于140/90 mmHg。已確診的缺血性心臟病、外周動脈疾病或腦血管疾病。嚴重的肝功能障礙。腎衰竭病人(估計 CrCl <30 mL/min)。懷孕和哺乳。兒童和青少年小於16歲等等。
而已知Arcoxia的藥物交互作用有:降低利尿劑(Diuretics)、ACE Inhibitors和Angiotensin II antagonist (以上是常用降血壓藥的類別)的作用。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用於心血管預防)增加胃腸道潰瘍的風險。使用環孢菌素(Cyclosporin,用於預防和治療器官移植排斥、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等)時增加腎毒性作用等等。
一般輕微至中度肌肉疼痛和發燒等情況「撲熱息痛」已經很適用,其實并不需要處方NSAIDs。
我只會在病人患上長期和嚴重的肌骼痛症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退行性關節炎等、急性關節炎和急性創傷之下才會處方。一般小於兩星期的處方是安全的。
蓮花清瘟膠囊
近期有專家指出中藥「蓮花清瘟膠囊」具有抑制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病變、抑制病毒活性和減少病毒含量等作用而引起坊間興起一陣瘋搶熱潮。我特意向中醫師詢問有關內容。
中醫師謂科研結果有其可信性,但它並非靈丹妙藥:連花清瘟飲是中成藥,由一系列苦寒中藥,如連翹、金銀花、板藍根、魚腥草、綿馬貫眾等組成,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見:發熱或高熱,惡寒,肌肉痠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乾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等。她告訴我說連花清瘟飲並不是用於預防新冠肺炎的,市民切勿因恐懼情緒驅使下盲囤藥/服藥,胡亂服用與體質不合適的藥物會削弱正氣,減低身體抗病能力。她亦叮囑市民是藥三分毒,服用成藥前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大家可作參考。
稍後會再與大家分享一些疫情下需要注意的事情與及如何保健。
再一次祝大家平安!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鼻血狂流勿亂搞|流鼻血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曾經接到朋友電話查詢,說兒子睡覺時流鼻血,醒來發覺整個枕頭也是血,情況很恐怖,應該怎樣處理?
流鼻血頗常見,原因由輕微至嚴重也有,值得留意!
流鼻血的原因,大致上可以由與鼻相關與否去區分。
與鼻有關的
1) 最常見的是挖鼻孔之後出現的流鼻血:鼻中隔前方有一個解剖位置稱為利特氏血管叢(Little’s area),是血管密集的地方,稍為用力挖鼻孔便容易引致出血。
2) 任何能引致鼻黏膜發炎或感染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鼻炎、細菌性鼻炎或鼻竇炎等,均可令鼻黏膜血管因為打噴嚏、抹鼻涕等動作,造成血管破裂而流鼻血。另外,經常使用噴鼻劑和服用抗敏藥物,也可令鼻黏膜乾燥而容易流鼻血。
3) 鼻黏膜細胞變異例如息肉、鼻腔、鼻咽腫瘤等。
4) 鼻生理結構異常:例如鼻中膈彎曲是比較容易流鼻血的。
5) 鼻子受傷,例如直接撞擊或手術後併發症,亦是造成流鼻血的其中原因。
與鼻無關的
身體狀況:
1)高血壓:除了會導致身體血管容易硬化,鼻腔粘膜血管亦不例外。
2)凝血功能下降:例如患上肝硬化、肝癌、血友病、白血病等,又或者正服用薄血丸 (如阿士匹靈) 等都容易流鼻血。
3)長者比一般人容易有流鼻血的情況,原因是長者有血管硬化或服用薄血丸的情況較普遍,所以他們鼻黏膜血管出血的情況亦比較高。
4)孕婦懷孕期間鼻粘膜血管比較容易擴張,容易有流血鼻血的情況。
氣候影響:
乾燥和寒冷的天氣或室內環境,皆可導致鼻黏膜乾燥而容易血管破裂。
急性流鼻血可以先自行止血
大部分急性流鼻血的原因是鼻中隔前方利特氏血管叢受損出血,正確處理方法如下:
1) 先放鬆 (和令患者放鬆)!
2) 坐下或半臥也可,頭部向前微傾。
3) 以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 (即接近鼻中膈軟骨前方的軟組織),用口呼吸,以壓力止住鼻血
4) 如可以,用冰敷鼻 ( 捏住鼻翼的手指上方,大概五分鐘便可)。
5) 如果15分鐘後仍未能有效止血,又或流血太多、感到呼吸困難等,便應立即求醫處理。
特別提醒,假如流鼻血情況已持續一段時間 (例如多於數星期) 或者次數頻密 (例如每周多於三次),便應該求醫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其他嚴重疾病的機會。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流鼻血頗常見,原因由輕微至嚴重也有,值得留意!
流鼻血的原因,大致上可以由與鼻相關與否去區分。
與鼻有關的
1) 最常見的是挖鼻孔之後出現的流鼻血:鼻中隔前方有一個解剖位置稱為利特氏血管叢(Little’s area),是血管密集的地方,稍為用力挖鼻孔便容易引致出血。
2) 任何能引致鼻黏膜發炎或感染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鼻炎、細菌性鼻炎或鼻竇炎等,均可令鼻黏膜血管因為打噴嚏、抹鼻涕等動作,造成血管破裂而流鼻血。另外,經常使用噴鼻劑和服用抗敏藥物,也可令鼻黏膜乾燥而容易流鼻血。
3) 鼻黏膜細胞變異例如息肉、鼻腔、鼻咽腫瘤等。
4) 鼻生理結構異常:例如鼻中膈彎曲是比較容易流鼻血的。
5) 鼻子受傷,例如直接撞擊或手術後併發症,亦是造成流鼻血的其中原因。
與鼻無關的
身體狀況:
1)高血壓:除了會導致身體血管容易硬化,鼻腔粘膜血管亦不例外。
2)凝血功能下降:例如患上肝硬化、肝癌、血友病、白血病等,又或者正服用薄血丸 (如阿士匹靈) 等都容易流鼻血。
3)長者比一般人容易有流鼻血的情況,原因是長者有血管硬化或服用薄血丸的情況較普遍,所以他們鼻黏膜血管出血的情況亦比較高。
4)孕婦懷孕期間鼻粘膜血管比較容易擴張,容易有流血鼻血的情況。
氣候影響:
乾燥和寒冷的天氣或室內環境,皆可導致鼻黏膜乾燥而容易血管破裂。
急性流鼻血可以先自行止血
大部分急性流鼻血的原因是鼻中隔前方利特氏血管叢受損出血,正確處理方法如下:
1) 先放鬆 (和令患者放鬆)!
2) 坐下或半臥也可,頭部向前微傾。
3) 以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 (即接近鼻中膈軟骨前方的軟組織),用口呼吸,以壓力止住鼻血
4) 如可以,用冰敷鼻 ( 捏住鼻翼的手指上方,大概五分鐘便可)。
5) 如果15分鐘後仍未能有效止血,又或流血太多、感到呼吸困難等,便應立即求醫處理。
特別提醒,假如流鼻血情況已持續一段時間 (例如多於數星期) 或者次數頻密 (例如每周多於三次),便應該求醫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其他嚴重疾病的機會。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火宅清涼—撲滅喉嚨痛的秘方三寶
苦樂無常。除了頸肩背痛外,咽喉痛的問題又來困擾大家。
據新冠患者敍述,發病期間最難受的症狀是喉嚨痛,尤如刀割火燒,問我該如何處理。我將以往從經驗中累積得來的診所偏方傳授了好幾位病友,似乎一樣有效,不妨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蜜糖
是一位於澳洲畢業的同行分享的,他說澳洲西醫常用這些自然療法幫助病人。有次在飲宴前,一位校長朋友告訴我,那天開了數小時會議後咽喉腫痛得很厲害,由於身邊沒有藥物,我便先與他一起買蜜糖試一試(當時是用 Manuka Honey,其實其他天然蜜糖也可以)並著他口含待其慢慢融化。
說也神奇,一個多小時後他的喉嚨疼痛消減了大半。其他有類似經驗的病人反應也算正面,不過對蜜糖或花粉敏感的朋友和幼兒最好用其他方法。
(二)羅漢果
這是剛離世的中醫師傅潘寶蓮中醫師(上數篇「巧手」的第一位主角,過年前她才到我診所與我聊天,文章登出幾天後便突然離去。人生無常莫過於此)推薦的羅漢果水。羅漢果性質偏向輕微涼性,但只要適量,一般人士也適合。
使用方法是先將製過的羅漢果分半(一個太甜),再切碎放入茶壺,用滾水焗15分鐘便可飲用。(中醫溫馨提示:一般少量飲用無妨,但如果懷疑自己體質虛寒,又或有咳嗽而分不出到底是寒咳或熱咳,還是先問問中醫才飲用為佳。)
(三)面口合谷收
我的經驗是先嘗試單一穴位的方法,即單刺合谷穴已可能達到舒緩咽喉痛的效果。不懂針灸的朋友也可以按壓合谷穴,方法也很簡單:將拇指向食指內收,然後見拇指與食指盡頭的肌肉脹起的最高處便是合谷穴。
只需輕輕按壓已能帶來酸麻脹感,這個感覺便很足夠,千萬不要引致劇痛,恰到好處便好。以這個力度小幅度定點旋轉按壓兩至三分鐘便可。
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點舒緩!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據新冠患者敍述,發病期間最難受的症狀是喉嚨痛,尤如刀割火燒,問我該如何處理。我將以往從經驗中累積得來的診所偏方傳授了好幾位病友,似乎一樣有效,不妨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蜜糖
是一位於澳洲畢業的同行分享的,他說澳洲西醫常用這些自然療法幫助病人。有次在飲宴前,一位校長朋友告訴我,那天開了數小時會議後咽喉腫痛得很厲害,由於身邊沒有藥物,我便先與他一起買蜜糖試一試(當時是用 Manuka Honey,其實其他天然蜜糖也可以)並著他口含待其慢慢融化。
說也神奇,一個多小時後他的喉嚨疼痛消減了大半。其他有類似經驗的病人反應也算正面,不過對蜜糖或花粉敏感的朋友和幼兒最好用其他方法。
(二)羅漢果
這是剛離世的中醫師傅潘寶蓮中醫師(上數篇「巧手」的第一位主角,過年前她才到我診所與我聊天,文章登出幾天後便突然離去。人生無常莫過於此)推薦的羅漢果水。羅漢果性質偏向輕微涼性,但只要適量,一般人士也適合。
使用方法是先將製過的羅漢果分半(一個太甜),再切碎放入茶壺,用滾水焗15分鐘便可飲用。(中醫溫馨提示:一般少量飲用無妨,但如果懷疑自己體質虛寒,又或有咳嗽而分不出到底是寒咳或熱咳,還是先問問中醫才飲用為佳。)
(三)面口合谷收
我的經驗是先嘗試單一穴位的方法,即單刺合谷穴已可能達到舒緩咽喉痛的效果。不懂針灸的朋友也可以按壓合谷穴,方法也很簡單:將拇指向食指內收,然後見拇指與食指盡頭的肌肉脹起的最高處便是合谷穴。
只需輕輕按壓已能帶來酸麻脹感,這個感覺便很足夠,千萬不要引致劇痛,恰到好處便好。以這個力度小幅度定點旋轉按壓兩至三分鐘便可。
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點舒緩!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悶熱天氣|為您解暑的簡易「清涼呼吸法」
傳統瑜伽的呼吸法 (Pranayama) 博大精深,當中有些與歷史同樣悠久的道家內丹養生吐納法很相似,例如身鎖和提肛閉氣等有相通之處。要深入學習研究需要有導師指引,不過也有一些很簡單和相對安全的呼吸法可以自行練習, 例如清涼呼吸法(Sitali Pranayama),既能令練習者迅速平靜內心和為身體降溫,更可幫助放鬆肌肉和入睡。在這些悶熱的日子非常適用,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清涼呼吸法
1)舒服坐着便可,放鬆身體。
2)張開或閉上眼睛也可。
3)捲起舌側,令舌頭像飲管樣並吐出至兩唇中。
4)從捲起的舌頭中央緩慢吸氣。
5)呼氣用鼻並收起舌頭和雙唇合攏便完成一組。
6)呼吸時將感覺放在舌頭中央,感受氣出氣入、身體慢慢清涼的感受。
呼吸時間和次數可慢慢增加,最緊要別勉強和以舒服為主,一般大概做十組已很足夠。
平日感覺悶熱、心情煩鬱或悶躁、又或做完劇烈運動後也可以練習。 但避免在空氣不淨或寒冷的時候或地方練習。如患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或長期便秘的朋友,務必先由導師評估,否則請避免練習。
無法捲舌又怎辦? 別擔心,瑜伽呼吸法有很多,總有一款適合你:
嘶聲呼吸法(Sitkari Pranayama)
步驟1)和2)與清涼呼吸法一樣,然後輕輕扣緊上下顎,張唇並露齒 (像某牌子牙膏的圖像)。
慢慢用從口吸氣,發出「嘶嘶」聲。
和清涼呼吸法一樣,呼氣用鼻並閉起雙唇。感覺從齒間發出的聲音和身體漸漸清涼的感受。
注意事項除了與清涼呼吸法一樣之外,如有牙齒或口腔問題,也請避免練習。
願兩個簡單又實用的呼吸法能為大家身心帶來涼快清靜!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清涼呼吸法
1)舒服坐着便可,放鬆身體。
2)張開或閉上眼睛也可。
3)捲起舌側,令舌頭像飲管樣並吐出至兩唇中。
4)從捲起的舌頭中央緩慢吸氣。
5)呼氣用鼻並收起舌頭和雙唇合攏便完成一組。
6)呼吸時將感覺放在舌頭中央,感受氣出氣入、身體慢慢清涼的感受。
呼吸時間和次數可慢慢增加,最緊要別勉強和以舒服為主,一般大概做十組已很足夠。
平日感覺悶熱、心情煩鬱或悶躁、又或做完劇烈運動後也可以練習。 但避免在空氣不淨或寒冷的時候或地方練習。如患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或長期便秘的朋友,務必先由導師評估,否則請避免練習。
無法捲舌又怎辦? 別擔心,瑜伽呼吸法有很多,總有一款適合你:
嘶聲呼吸法(Sitkari Pranayama)
步驟1)和2)與清涼呼吸法一樣,然後輕輕扣緊上下顎,張唇並露齒 (像某牌子牙膏的圖像)。
慢慢用從口吸氣,發出「嘶嘶」聲。
和清涼呼吸法一樣,呼氣用鼻並閉起雙唇。感覺從齒間發出的聲音和身體漸漸清涼的感受。
注意事項除了與清涼呼吸法一樣之外,如有牙齒或口腔問題,也請避免練習。
願兩個簡單又實用的呼吸法能為大家身心帶來涼快清靜!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八段錦|如何優化八段錦的保健效果?
為病人設計療癒運動的時候,我會參考病人日常的運動習慣,然後在他們常做的運動上加以調教,以增加處方服從性和效果。來看肌骼痛症的病人,原來不少也有規律地做運動的習慣。最多是練習瑜伽、健身和跑步。也有不少在網上自學八段錦。
如果是以保健為目的,只要勿勉強自己完成做不到的動作和注意呼吸 (基本上是腹式呼吸,避免擴胸。大多數伸展和牽拉是呼氣),網上自學的風險也不大。在這裏分享如何能優化八段錦保健效果的方法。
1. 兩手托天理三焦
重點:雙手向上伸展時,要帶動整條脊椎也向上牽拉,盡量打開胸腔,感覺到胸大肌被伸展。頭要以上段頸椎仰望高為標準,手指要放鬆。如果可以,做上引動作時背部、肩胛骨和臀部肌肉最好往脊椎輕輕夾緊。
2. 左右開弓似射鵰
重點:蹲馬動作要避免跪膝,輕微屈曲髖關節,膝關節便會自然屈曲。開弓要做到打開胸腔和背部肩胛夾緊。避免翹起臀部。
3. 調理脾胃單臂舉
重點:整條上舉手臂要伸直,牽拉感要直到胸腔旁肋骨,那裏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叫大包穴,是脾 ( 足太陰脾經) 之大絡。 刺激大包穴有調節氣喘、胸悶、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和全身疼痛的功能。
4. 五勞七傷往後瞧
重點:小心頸椎往後瞧的動作,不要過份牽拉頸椎肌肉,平視往後看便可。手臂往外旋時要牽拉到胸腔為標準,背部和臀部肌肉也需要夾緊。
5. 搖頭擺尾去心火
重點:「搖頭擺尾」的要點是骶椎的尾骨作為旋轉中心,而不是頭。搖動身軀時避免以頭帶動,否則很易頭暈。身軀往後靠時也不要幅度太大,否則容易跌倒;眼要平視,不要往上望。
6. 兩手攀足固腎腰
重點:雙手在背部時最好以雙掌按壓腎區並伸展腰椎,幅度不用太大。身體向前彎的動作是以髖關節帶動,頸、胸椎和腰椎在呼氣向前彎時要有意識地往上吊起 (好像有一種反作用力與向前彎的動作抗衡)。在呼氣時謹記凹肚。
7. 攢拳怒目增氣力
重點:出拳時是整條手臂發力,盡量握緊拳頭,但又不用繃緊背脊。通常最易忘記的是怒目。
8. 背後七顛百病消
重點:輕鬆地放下身子讓腳踭落地便可,切忌用力蹬腳踭。最好做九次。有足底筋膜炎的朋友避免練習。
如果可以在有陽光的地方練習,最好慢慢做好每一個動作,慢動作配合腹式呼吸可活躍副交感神經,從而帶來舒緩、放鬆和心境平和等效果。慢慢地練完一整套八段錦也只需10分鐘。亦可以將招式拆開分段練,每一式多練幾次無妨 (除了第8式不要做太多)。
另外,八段錦也可配合一些特定呼吸方法以增強保健和養生效果,下次再介紹。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如果是以保健為目的,只要勿勉強自己完成做不到的動作和注意呼吸 (基本上是腹式呼吸,避免擴胸。大多數伸展和牽拉是呼氣),網上自學的風險也不大。在這裏分享如何能優化八段錦保健效果的方法。
1. 兩手托天理三焦
重點:雙手向上伸展時,要帶動整條脊椎也向上牽拉,盡量打開胸腔,感覺到胸大肌被伸展。頭要以上段頸椎仰望高為標準,手指要放鬆。如果可以,做上引動作時背部、肩胛骨和臀部肌肉最好往脊椎輕輕夾緊。
2. 左右開弓似射鵰
重點:蹲馬動作要避免跪膝,輕微屈曲髖關節,膝關節便會自然屈曲。開弓要做到打開胸腔和背部肩胛夾緊。避免翹起臀部。
3. 調理脾胃單臂舉
重點:整條上舉手臂要伸直,牽拉感要直到胸腔旁肋骨,那裏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叫大包穴,是脾 ( 足太陰脾經) 之大絡。 刺激大包穴有調節氣喘、胸悶、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和全身疼痛的功能。
4. 五勞七傷往後瞧
重點:小心頸椎往後瞧的動作,不要過份牽拉頸椎肌肉,平視往後看便可。手臂往外旋時要牽拉到胸腔為標準,背部和臀部肌肉也需要夾緊。
5. 搖頭擺尾去心火
重點:「搖頭擺尾」的要點是骶椎的尾骨作為旋轉中心,而不是頭。搖動身軀時避免以頭帶動,否則很易頭暈。身軀往後靠時也不要幅度太大,否則容易跌倒;眼要平視,不要往上望。
6. 兩手攀足固腎腰
重點:雙手在背部時最好以雙掌按壓腎區並伸展腰椎,幅度不用太大。身體向前彎的動作是以髖關節帶動,頸、胸椎和腰椎在呼氣向前彎時要有意識地往上吊起 (好像有一種反作用力與向前彎的動作抗衡)。在呼氣時謹記凹肚。
7. 攢拳怒目增氣力
重點:出拳時是整條手臂發力,盡量握緊拳頭,但又不用繃緊背脊。通常最易忘記的是怒目。
8. 背後七顛百病消
重點:輕鬆地放下身子讓腳踭落地便可,切忌用力蹬腳踭。最好做九次。有足底筋膜炎的朋友避免練習。
如果可以在有陽光的地方練習,最好慢慢做好每一個動作,慢動作配合腹式呼吸可活躍副交感神經,從而帶來舒緩、放鬆和心境平和等效果。慢慢地練完一整套八段錦也只需10分鐘。亦可以將招式拆開分段練,每一式多練幾次無妨 (除了第8式不要做太多)。
另外,八段錦也可配合一些特定呼吸方法以增強保健和養生效果,下次再介紹。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10分鐘提升陽氣 有助強健骨骼抗病入侵
「動則升陽、善能升陽、喜能升陽。」
中醫強調陽氣(陽是動的、正面的,氣的最淺白理解是能量)是維持生命力和預防疾病的基本和必要條件。西方醫學也強調人的身心狀態應保持活力和正向,以維持全人健康,理念上沒有分別。
適當活動、不宜久坐,令身體氣血運作正常,抵抗力自然提升,這是常識。
除了保持內心正向,在負面的氣氛下仍留意能令人喜悅的事;開放胸懷,多點幫助別人(不論是行為上或態度上)也能提升陽氣。
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能夠快速令身體氣機順暢,就是每天曬一曬太陽,吸吸陽氣。不用多,10分鐘便夠。
小曬一會太陽除了能夠提升人體製造維他命D,以維持肌肉骨骼正常運作外,對免疫系統也有幫助 。
陽光亦能驅除內心的鬱結,尤其是在疫情中少了出外活動或被強檢期間不能涉足於外,有機會能夠曬一曬太陽便更要珍惜。
在疫情期間我也養成一小習慣, 盡量爭取少少時間跑出去站樁曬太陽10分鐘。我盡可能令上背和肩部受曬:中醫提點背部是陽經(十二經絡分陰陽經)分佈的位置, 適當受陽光照射有利於身體氣血運行,預防疾病。
「小曬一會10分鐘」留意事項:
(1)雖然10分鐘曬一曬並非很長的時間,但對於陽光敏感的人士可考慮使用防曬用品。
(2) 最好避免在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期間享受日光浴,因為這時的陽光比較猛烈。當然如果多雲便可考慮適合與否。
(3) 個人會盡量暴露頸、肩甚至上背受曬,但可因應個人情況,只曬上下肢也可。
(4) 有些藥物會增加皮膚對陽光的敏感性,例如Doxycyclin(去氧羥四環素,常用抗生素)。最好還是詢問醫生有關服用藥物期間應注意的事項。
(5) 避免雙眼直接面向日光,有需要可帶太陽眼鏡保護眼睛。
願大家多動、為善、常喜!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中醫強調陽氣(陽是動的、正面的,氣的最淺白理解是能量)是維持生命力和預防疾病的基本和必要條件。西方醫學也強調人的身心狀態應保持活力和正向,以維持全人健康,理念上沒有分別。
適當活動、不宜久坐,令身體氣血運作正常,抵抗力自然提升,這是常識。
除了保持內心正向,在負面的氣氛下仍留意能令人喜悅的事;開放胸懷,多點幫助別人(不論是行為上或態度上)也能提升陽氣。
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能夠快速令身體氣機順暢,就是每天曬一曬太陽,吸吸陽氣。不用多,10分鐘便夠。
小曬一會太陽除了能夠提升人體製造維他命D,以維持肌肉骨骼正常運作外,對免疫系統也有幫助 。
陽光亦能驅除內心的鬱結,尤其是在疫情中少了出外活動或被強檢期間不能涉足於外,有機會能夠曬一曬太陽便更要珍惜。
在疫情期間我也養成一小習慣, 盡量爭取少少時間跑出去站樁曬太陽10分鐘。我盡可能令上背和肩部受曬:中醫提點背部是陽經(十二經絡分陰陽經)分佈的位置, 適當受陽光照射有利於身體氣血運行,預防疾病。
「小曬一會10分鐘」留意事項:
(1)雖然10分鐘曬一曬並非很長的時間,但對於陽光敏感的人士可考慮使用防曬用品。
(2) 最好避免在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期間享受日光浴,因為這時的陽光比較猛烈。當然如果多雲便可考慮適合與否。
(3) 個人會盡量暴露頸、肩甚至上背受曬,但可因應個人情況,只曬上下肢也可。
(4) 有些藥物會增加皮膚對陽光的敏感性,例如Doxycyclin(去氧羥四環素,常用抗生素)。最好還是詢問醫生有關服用藥物期間應注意的事項。
(5) 避免雙眼直接面向日光,有需要可帶太陽眼鏡保護眼睛。
願大家多動、為善、常喜!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別輕視頭痛,不一定是「腦霧」發作
除了頸肩背痛,近來也多了病人看頭痛。如前篇所述,擔心是否「腦霧效應」作祟?
其實毋須擔心,只要透過適當臨床檢查便能分辨,亦不難處理。
就算有沒有疫情,頭痛也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除了循證醫學數據之外,臨床經驗上也發現超過八成以上病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頭痛。最重要是識別什麼症狀是反映嚴重和危險身體狀況,餘下的可慢慢處理。
頭痛有很多原因,主要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
原發性頭痛
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包括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
- 緊張性頭痛:由壓力、姿勢不良或睡眠質素等因素而引起。最常見的症狀是頭部有如戴著金剛箍被箍緊的感覺,一般不會引起頭暈或嘔吐,亦不屬於是連續性。
- 偏頭痛:最常見症狀是半邊頭痛,感覺有脹痛或搏動式疼痛,可伴隨嘔吐和畏光;頭部或身體動作也可引起疼痛。有些病人會有先兆,一般會維持十五分鐘以上或一個多小時。如果在黑暗環境中坐下或躺下休息約30分鐘,症狀大可舒緩。
繼發性頭痛
我們比較關注繼發性頭痛,因有部分繼發性頭痛的成因是比較嚴重的,忽略了有機會引起致命的問題。繼發性的意思是由其他疾病引起,例如:
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
頭頸創傷
頭頸血管問題
頭頸神經問題
腦細胞異變,例如腫瘤
體內電解質或內分泌失衡
精神病相關問題等
如果有以下危險訊息便一定要盡早求醫:
(一)頭痛是突然間發生的,且強烈非常
(二)頭痛持續性的沒有間斷
(三)徵狀越來越嚴重
(四)咳嗽或大便時頭痛加劇
(五)頭痛因身體體位改變而加劇
(六)50歲後才發病
(七) 伴隨以下症狀:作嘔、頭暈、頸部僵硬、視力失常、疲倦、意識混亂、肌肉及關節疼痛、發燒、身體平衡出現問題等等。
如果還未能將以上七點與「腦霧」症狀區分出來,還是諮詢家庭醫生比較安全。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其實毋須擔心,只要透過適當臨床檢查便能分辨,亦不難處理。
就算有沒有疫情,頭痛也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除了循證醫學數據之外,臨床經驗上也發現超過八成以上病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頭痛。最重要是識別什麼症狀是反映嚴重和危險身體狀況,餘下的可慢慢處理。
頭痛有很多原因,主要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
原發性頭痛
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包括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
- 緊張性頭痛:由壓力、姿勢不良或睡眠質素等因素而引起。最常見的症狀是頭部有如戴著金剛箍被箍緊的感覺,一般不會引起頭暈或嘔吐,亦不屬於是連續性。
- 偏頭痛:最常見症狀是半邊頭痛,感覺有脹痛或搏動式疼痛,可伴隨嘔吐和畏光;頭部或身體動作也可引起疼痛。有些病人會有先兆,一般會維持十五分鐘以上或一個多小時。如果在黑暗環境中坐下或躺下休息約30分鐘,症狀大可舒緩。
繼發性頭痛
我們比較關注繼發性頭痛,因有部分繼發性頭痛的成因是比較嚴重的,忽略了有機會引起致命的問題。繼發性的意思是由其他疾病引起,例如:
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
頭頸創傷
頭頸血管問題
頭頸神經問題
腦細胞異變,例如腫瘤
體內電解質或內分泌失衡
精神病相關問題等
如果有以下危險訊息便一定要盡早求醫:
(一)頭痛是突然間發生的,且強烈非常
(二)頭痛持續性的沒有間斷
(三)徵狀越來越嚴重
(四)咳嗽或大便時頭痛加劇
(五)頭痛因身體體位改變而加劇
(六)50歲後才發病
(七) 伴隨以下症狀:作嘔、頭暈、頸部僵硬、視力失常、疲倦、意識混亂、肌肉及關節疼痛、發燒、身體平衡出現問題等等。
如果還未能將以上七點與「腦霧」症狀區分出來,還是諮詢家庭醫生比較安全。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每日做3個動作 減緩頸椎勞損可以好簡單
S先生是一位三十來歲的網球愛好者。以參與年數、每週練習次數、熱愛程度和運動創傷的情況估計,很有可能已有專業級水平。
他形容打網球所帶來的樂趣不能言喻,令他差不多每天也打球。近來發覺頸下段開始疼痛、右手某些動作乏力和麻痺。在看醫生和進行磁力共振檢查時,發現頸椎中下段有多段椎間盤突出,引致右側部份頸叢神經根受壓,X光檢查亦發現右側頸下端神經孔嚴重狹窄。醫生囑咐他基本上不可再打網球,S經朋友介紹下輾轉找到我。
我在查閱報告和進行臨床檢查後,也得出很難像以往職業級練習的評估。但S對我說很想打回網球,就算是輕微活動一下,「猜下波」也好,並笑着「恐嚇」我說就算不建議他也會照打。
情緒上我十分欣賞,唯有本着「盡力而不勉強」的心態去試試看。
整個頸椎勞損運動治療療程的目標有三:
第一:疼痛控制
第二:減輕神經根受壓的情況(骨性擠壓情況已很難處理,唯有是將週邊肌筋腱等組織鬆懈以減緩神經受壓的狀態)
第三:頸椎運動治療
希望能夠在舒緩症狀之餘,令他盡可以安全地返回球場。
在數次針灸和臨床治療後,他頸肩痛和上肢麻痺的情況幸好有顯著改善,基本上頸椎和肩關節等活動範圍已正常,再沒有神經痺痛等情況。
臨床檢查發現他上段斜方肌和菱形肌相對比較薄弱和肌張力不足。
「上段斜方肌」和「菱形肌」同樣有穩定頸椎、肩胛和肩關節活動的功能,對他頸椎症狀復康、減緩退化和日後網球運動也有關鍵性影響。所以我以「微運動」的原則 (即不需要多,盡量少運動類別,每天定時做,習慣了才增加運動量的原則) 設計了一些強化相關肌群的運動。這些運動看似簡單,其實在復康階段初期十分重要。對一般頸肩疲勞也有舒緩作用,分享如下:
(一) 上段斜方肌肌力訓練
這個運動看似簡單,其實有一個要求:下巴向氣管微收,避免頭向前傾,形成頸後方有一點牽拉感才將頸側向左邊,以左手托著頭側反方向用力, 大概十秒後向相反方向,重複十秒為一組,每次做五組便可以。
(二) 聳肩
同樣地避免頭部向前傾,將肩膊稍微放後一點 (亦可嘗試將肩胛骨往胸椎方向稍微夾緊) 再聳肩。維持十秒為一組,每次也做五組便可以了。
(三) 蛇式 (在「每日5分鐘「微運動」紓緩腰背痛」一篇中介紹過,對頸肩的強化也很有幫助):
必須在瑜伽蓆上做。雙腳一定要伸直,雙手在背後十指緊扣並將手肘伸直,切忌縮起肩膊。然後盡量收縮腰背肌群將胸膛抬起。抬起時吸氣,維持這個姿勢10至15秒,自然呼吸便可。之後呼氣並慢慢將胸膛放回在瑜伽蓆上。
如果腹部有傷口、小腸氣或患有心血管問題例如高血壓等請避免練習。
曾有肩關節脫位病史的朋友可不用十指緊扣,將前臂放在肩膊旁,慢慢提起胸膛便可。
這些運動並不可構成任何疼痛,如有疼痛應立即放鬆或糾正姿勢後再練習。切忌太動力和過份練習。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他形容打網球所帶來的樂趣不能言喻,令他差不多每天也打球。近來發覺頸下段開始疼痛、右手某些動作乏力和麻痺。在看醫生和進行磁力共振檢查時,發現頸椎中下段有多段椎間盤突出,引致右側部份頸叢神經根受壓,X光檢查亦發現右側頸下端神經孔嚴重狹窄。醫生囑咐他基本上不可再打網球,S經朋友介紹下輾轉找到我。
我在查閱報告和進行臨床檢查後,也得出很難像以往職業級練習的評估。但S對我說很想打回網球,就算是輕微活動一下,「猜下波」也好,並笑着「恐嚇」我說就算不建議他也會照打。
情緒上我十分欣賞,唯有本着「盡力而不勉強」的心態去試試看。
整個頸椎勞損運動治療療程的目標有三:
第一:疼痛控制
第二:減輕神經根受壓的情況(骨性擠壓情況已很難處理,唯有是將週邊肌筋腱等組織鬆懈以減緩神經受壓的狀態)
第三:頸椎運動治療
希望能夠在舒緩症狀之餘,令他盡可以安全地返回球場。
在數次針灸和臨床治療後,他頸肩痛和上肢麻痺的情況幸好有顯著改善,基本上頸椎和肩關節等活動範圍已正常,再沒有神經痺痛等情況。
臨床檢查發現他上段斜方肌和菱形肌相對比較薄弱和肌張力不足。
「上段斜方肌」和「菱形肌」同樣有穩定頸椎、肩胛和肩關節活動的功能,對他頸椎症狀復康、減緩退化和日後網球運動也有關鍵性影響。所以我以「微運動」的原則 (即不需要多,盡量少運動類別,每天定時做,習慣了才增加運動量的原則) 設計了一些強化相關肌群的運動。這些運動看似簡單,其實在復康階段初期十分重要。對一般頸肩疲勞也有舒緩作用,分享如下:
(一) 上段斜方肌肌力訓練
這個運動看似簡單,其實有一個要求:下巴向氣管微收,避免頭向前傾,形成頸後方有一點牽拉感才將頸側向左邊,以左手托著頭側反方向用力, 大概十秒後向相反方向,重複十秒為一組,每次做五組便可以。
(二) 聳肩
同樣地避免頭部向前傾,將肩膊稍微放後一點 (亦可嘗試將肩胛骨往胸椎方向稍微夾緊) 再聳肩。維持十秒為一組,每次也做五組便可以了。
(三) 蛇式 (在「每日5分鐘「微運動」紓緩腰背痛」一篇中介紹過,對頸肩的強化也很有幫助):
必須在瑜伽蓆上做。雙腳一定要伸直,雙手在背後十指緊扣並將手肘伸直,切忌縮起肩膊。然後盡量收縮腰背肌群將胸膛抬起。抬起時吸氣,維持這個姿勢10至15秒,自然呼吸便可。之後呼氣並慢慢將胸膛放回在瑜伽蓆上。
如果腹部有傷口、小腸氣或患有心血管問題例如高血壓等請避免練習。
曾有肩關節脫位病史的朋友可不用十指緊扣,將前臂放在肩膊旁,慢慢提起胸膛便可。
這些運動並不可構成任何疼痛,如有疼痛應立即放鬆或糾正姿勢後再練習。切忌太動力和過份練習。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簡易沖泡「抗炎印度奶茶」
中藥、草藥和維他命補充劑在新冠肺炎期間的效用備受關注,從這幾個月出現的「中藥熱」可見一斑。 由於疫情帶來的後遺症無前例可循,在沒有循證醫學的確切證據支持之下,如果在盡量避免服用的風險下嘗試,也並無不可。
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 曾經發表過在新冠疫情之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阿育吠陀醫學的方法加強自身免疫力。阿育吠陀醫學已有數千年歷史,雖然不少方法並無循證醫學的證據支持,但又是那句,疫情沒有前例,一切在乎臨床經驗下的風險平衡。
其中資訊有提出可飲用由聖羅勒(Tulsi),肉桂(cinnamon),黑胡椒和薑等制成的草藥茶以增強抵抗力。的確,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角度,肺或氣管的問題大多是由於水能和風能失衡而引致。以上的配搭,除了有去除氣管內過多的黏性分泌和驅寒等作用,亦有助加強身體的熱能和動力。據中醫學生和合作夥伴說,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是屬於寒症,而中藥的治療方針,大多是驅寒去濕以增強正氣,這與阿育吠陀醫學草藥的方針可謂不謀而合。
可喜的是,以上阿育吠陀醫學所用的草藥,根本就是印度奶茶的材料!
為著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我也以個人經驗調制了「抗炎印度奶茶」,大家可參考。
【特別加入了小茴香(fennel,對咳嗽、除痰和氣促等可能有幫助) 和丁香(Cloves,傳統是用來增加肺部血液循環、舒緩氣管炎和哮喘等作用)以代替聖羅勒。】
材料(1-2人用):
丁香:4粒
小茴香:1-2茶匙
肉桂棒:一片
黑胡椒子:1/2茶匙
老薑:隨意,兩三片便可
茶:紅茶茶包
製法
一.將香料全部加入2杯水煮沸,熄火浸泡10-15分鐘。
二.加入2-3個紅茶茶包,再煮沸。
三.轉細火,加1茶匙砂糖和半杯全脂奶便完成。
以上材料在超級市場有售,十分方便。大家可因應自己口味調教香料和茶葉的分量,但不適宜過量。每日飲一至兩杯已經很足夠。高血壓和曾患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朋友請注意慎用。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 曾經發表過在新冠疫情之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阿育吠陀醫學的方法加強自身免疫力。阿育吠陀醫學已有數千年歷史,雖然不少方法並無循證醫學的證據支持,但又是那句,疫情沒有前例,一切在乎臨床經驗下的風險平衡。
其中資訊有提出可飲用由聖羅勒(Tulsi),肉桂(cinnamon),黑胡椒和薑等制成的草藥茶以增強抵抗力。的確,在阿育吠陀醫學的角度,肺或氣管的問題大多是由於水能和風能失衡而引致。以上的配搭,除了有去除氣管內過多的黏性分泌和驅寒等作用,亦有助加強身體的熱能和動力。據中醫學生和合作夥伴說,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是屬於寒症,而中藥的治療方針,大多是驅寒去濕以增強正氣,這與阿育吠陀醫學草藥的方針可謂不謀而合。
可喜的是,以上阿育吠陀醫學所用的草藥,根本就是印度奶茶的材料!
為著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我也以個人經驗調制了「抗炎印度奶茶」,大家可參考。
【特別加入了小茴香(fennel,對咳嗽、除痰和氣促等可能有幫助) 和丁香(Cloves,傳統是用來增加肺部血液循環、舒緩氣管炎和哮喘等作用)以代替聖羅勒。】
材料(1-2人用):
丁香:4粒
小茴香:1-2茶匙
肉桂棒:一片
黑胡椒子:1/2茶匙
老薑:隨意,兩三片便可
茶:紅茶茶包
製法
一.將香料全部加入2杯水煮沸,熄火浸泡10-15分鐘。
二.加入2-3個紅茶茶包,再煮沸。
三.轉細火,加1茶匙砂糖和半杯全脂奶便完成。
以上材料在超級市場有售,十分方便。大家可因應自己口味調教香料和茶葉的分量,但不適宜過量。每日飲一至兩杯已經很足夠。高血壓和曾患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朋友請注意慎用。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Work from home 下的「腕管綜合症」
近年來因手指麻痺而求醫的病人頗多,當中不少是擔心自己是否中了風。
當然絕大部分並不是中風,而是頸椎或上肢等出現了神經擠壓的情況。
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 是當中比較常見的擠壓性神經病變,是由於正中神經通過腕部腕管時受壓而引起的。
腕管是保護正中神經和前臂屈肌肌腱的骨纖維通道。而腕管綜合症的早期症狀,包括漸進式的疼痛、麻痺和皮膚感覺異常。症狀通常出現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橈側(拇指側),亦可以放射到手臂,隨後可能會出現手及前臂乏力、症狀變得持續和肌肉萎縮。大概有一半以上患者兩邊手腕也受影響,亦有不少病人在晚間症狀發作而影響睡眠。
常見的原因包括:重複及過度使用手腕(如使用電腦鍵盤、滑鼠或機器操作)、肥胖、懷孕、創傷史、痛風、內分泌問題如糖尿或甲狀腺問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比較少見的有:腕管內腫瘤、原發性神經鞘瘤等。女性比男性較多。
在診斷腕管綜合症時,須排除其他可導致正中神經功能障礙的鑑別診斷,例如臂叢神經或頸椎神經受壓等。一般診斷是以臨床檢查、X光、 磁力共振檢查、肌電圖和神經傳導測試等為依歸。
腕管綜合症的初期治療,首要是改善能引起症狀的手腕姿勢。例如將鍵盤放置在適當的高度,打字或使用滑鼠時盡量避免過份屈曲或伸展手腕,應保持手腕在一個舒展舒服的狀態,並盡量減少重複性活動(如打字超過30分鐘後盡量做一做腕部、頸及上肢伸展動作以舒緩頸、上肢及手腕的疲勞,可參考「安睡呼吸」一文中第一至第四組牽拉運動。安睡呼吸)
非手術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注射、針灸(針灸治療方面,一般我會取內關、大陵、尺澤等穴並配合激痛點針灸,刺激點不一定多便是好)或固定手腕的手托,再配合復康治療如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等。
若果症狀仍然持續、屬於後期甚至已引致嚴重神經病變和肌肉萎縮,又或涉及腕管內腫瘤壓迫等情況,腕管鬆解手術是一個選擇。手術一般無需住院,而復康也不複雜。
及早診斷腕管綜合症能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如有相關症狀請盡快找醫生檢查。
請定時放鬆一下自己身心靈!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當然絕大部分並不是中風,而是頸椎或上肢等出現了神經擠壓的情況。
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 是當中比較常見的擠壓性神經病變,是由於正中神經通過腕部腕管時受壓而引起的。
腕管是保護正中神經和前臂屈肌肌腱的骨纖維通道。而腕管綜合症的早期症狀,包括漸進式的疼痛、麻痺和皮膚感覺異常。症狀通常出現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橈側(拇指側),亦可以放射到手臂,隨後可能會出現手及前臂乏力、症狀變得持續和肌肉萎縮。大概有一半以上患者兩邊手腕也受影響,亦有不少病人在晚間症狀發作而影響睡眠。
常見的原因包括:重複及過度使用手腕(如使用電腦鍵盤、滑鼠或機器操作)、肥胖、懷孕、創傷史、痛風、內分泌問題如糖尿或甲狀腺問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比較少見的有:腕管內腫瘤、原發性神經鞘瘤等。女性比男性較多。
在診斷腕管綜合症時,須排除其他可導致正中神經功能障礙的鑑別診斷,例如臂叢神經或頸椎神經受壓等。一般診斷是以臨床檢查、X光、 磁力共振檢查、肌電圖和神經傳導測試等為依歸。
腕管綜合症的初期治療,首要是改善能引起症狀的手腕姿勢。例如將鍵盤放置在適當的高度,打字或使用滑鼠時盡量避免過份屈曲或伸展手腕,應保持手腕在一個舒展舒服的狀態,並盡量減少重複性活動(如打字超過30分鐘後盡量做一做腕部、頸及上肢伸展動作以舒緩頸、上肢及手腕的疲勞,可參考「安睡呼吸」一文中第一至第四組牽拉運動。安睡呼吸)
非手術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注射、針灸(針灸治療方面,一般我會取內關、大陵、尺澤等穴並配合激痛點針灸,刺激點不一定多便是好)或固定手腕的手托,再配合復康治療如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等。
若果症狀仍然持續、屬於後期甚至已引致嚴重神經病變和肌肉萎縮,又或涉及腕管內腫瘤壓迫等情況,腕管鬆解手術是一個選擇。手術一般無需住院,而復康也不複雜。
及早診斷腕管綜合症能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如有相關症狀請盡快找醫生檢查。
請定時放鬆一下自己身心靈!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亂塗塗出禍 慎用外用類固醇
不知大家有否類似經驗或聽說過:自己或朋友患上皮膚敏感, 服用過抗敏藥但效果不顯著,經藥房職員介紹下買了一些藥膏使用,用後好像效果不錯便停了,然後一再反覆使用下皮膚逐漸變乾變薄...
大多數情況下,是誤用了外用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的常見用途
大家都知道,外用類固醇用途非常廣泛,能舒緩不同程度的濕疹、接觸性皮炎、銀屑病 (即牛皮癬)、痱滋和痔瘡等問題。外用類固醇是透過抗炎症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和收縮血管等方針去舒緩以上相關情況。
但大家知道外用類固醇有不同強度嗎?
類固醇大致有4 種不同強度:
輕度 (Mild) 如 Hydrocortisone
中度 (Moderate) 如 Betamethasone Valerate
強效 (Potent) 如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非常强效 (Very Potent) 如 Clobetasol Propionate
療效會隨使用時間減弱
使用強效或超強效的類固醇副作用相對多些,尤其是對身體皮膚比較薄的地方。而外用類固醇也一樣面對藥物耐受性 (Drug Tolerance) 的問題:即相同藥物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作用逐漸變弱,需要使用更長時間或增加劑量,才能達致以往相同的效果。所以,無論一般成人、小童或孕婦,我都建議需要向醫生查詢使用那一種外用類固醇較適合應對身體相關的問題 (一般來說,小童和孕婦皆以低劑量、輕度和短期的外用類固醇療程比較安全)。
雖然大多數常見的臨床狀況也可以使用外用類固醇作有規範的處理,但在一些情況下不建議使用,如:皮膚感染 (細菌或真菌感染)、暗瘡和皮膚潰瘍等。
避免連續用4星期以上
一般的劑量是每天使用兩次,我通常建議病人持續 1 至 2 週,然後在隨後的1至2周將次數減至一次,此後停用3至4週再觀察情況。使用時也需要注意皮膚附近的組織有否傷口,如有便需要避開塗抹。
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
如正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引起副作用的機會比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少得多。在臨床上會遇到的有 :皮膚敏感反應、刺痛、感染、萎縮、變薄、產生皺紋、微絲血管擴張、膚色變化等。如長期或大量使用強效以上的外用類固醇,藥物有被吸收到血液的風險,例如:庫欣氏症候群 (Cushing's Syndrome, 風險是增加肥胖和身體新陳代謝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的機會) 和兒童生長被抑制。
使用外用類固醇真的要十分小心。如有疑似皮膚敏感的問題,在外用或口服抗敏藥無效之下,還是先看看醫生再決定是否使用外用類固醇比較安全。
大多數情況下,是誤用了外用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的常見用途
大家都知道,外用類固醇用途非常廣泛,能舒緩不同程度的濕疹、接觸性皮炎、銀屑病 (即牛皮癬)、痱滋和痔瘡等問題。外用類固醇是透過抗炎症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和收縮血管等方針去舒緩以上相關情況。
但大家知道外用類固醇有不同強度嗎?
類固醇大致有4 種不同強度:
輕度 (Mild) 如 Hydrocortisone
中度 (Moderate) 如 Betamethasone Valerate
強效 (Potent) 如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非常强效 (Very Potent) 如 Clobetasol Propionate
療效會隨使用時間減弱
使用強效或超強效的類固醇副作用相對多些,尤其是對身體皮膚比較薄的地方。而外用類固醇也一樣面對藥物耐受性 (Drug Tolerance) 的問題:即相同藥物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作用逐漸變弱,需要使用更長時間或增加劑量,才能達致以往相同的效果。所以,無論一般成人、小童或孕婦,我都建議需要向醫生查詢使用那一種外用類固醇較適合應對身體相關的問題 (一般來說,小童和孕婦皆以低劑量、輕度和短期的外用類固醇療程比較安全)。
雖然大多數常見的臨床狀況也可以使用外用類固醇作有規範的處理,但在一些情況下不建議使用,如:皮膚感染 (細菌或真菌感染)、暗瘡和皮膚潰瘍等。
避免連續用4星期以上
一般的劑量是每天使用兩次,我通常建議病人持續 1 至 2 週,然後在隨後的1至2周將次數減至一次,此後停用3至4週再觀察情況。使用時也需要注意皮膚附近的組織有否傷口,如有便需要避開塗抹。
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
如正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引起副作用的機會比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少得多。在臨床上會遇到的有 :皮膚敏感反應、刺痛、感染、萎縮、變薄、產生皺紋、微絲血管擴張、膚色變化等。如長期或大量使用強效以上的外用類固醇,藥物有被吸收到血液的風險,例如:庫欣氏症候群 (Cushing's Syndrome, 風險是增加肥胖和身體新陳代謝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的機會) 和兒童生長被抑制。
使用外用類固醇真的要十分小心。如有疑似皮膚敏感的問題,在外用或口服抗敏藥無效之下,還是先看看醫生再決定是否使用外用類固醇比較安全。

小病定大病?間歇性頭痛或患腦腫瘤 喉嚨不適竟關鼻咽癌事.
本安排寫在末節,不如說在開頭:為了讓自己的問題能被正確診斷,請讓醫生安排合理的臨床檢查。
以下分享一部份我經歷過的真實個案,遠至十多年前,最近的數個多月,排名不分先後。現在回想起來也「一額汗」。
個案一
陳小姐,五十多歲家庭主婦。患上間歇性頭痛和頭暈大概兩個多月。看了醫生、服了舒緩症狀的藥也沒有多大改善,醫生建議她作化驗檢查,她自覺得問題不大而拒絕。
輾轉下找到我,那時她訴說近來還附加了視力問題。根據臨床症狀和腦神經檢查得知陳小姐有半盲的情況,懷疑視覺神經受壓,立刻轉介至腦外科醫生作跟進。後來得知陳小姐是患上良性腦腫瘤 (沒有記錯是腦垂體腺瘤),手術後康復神速,算是幸運。
個案二
朱先生,四十來歲文員。發覺咽喉附近有古怪感覺多個星期。就診後懷疑是聲帶濫用,服藥後無效亦沒有再覆診。
後來因為朋友催促再看醫生下才找到我。
起初囗腔檢查時也看不見什麼異樣,但將壓舌棒放深一點再看清楚咽喉,發現朱先生右方咽喉有一大塊一厘米乘一厘米直徑大的灰色腫塊,覺得不妙,立即轉介至耳鼻喉專科跟進。診斷是鼻咽癌,已擴散。那時最後的消息是接受化療中。
個案三
張小姐,五十多歲文員,缺乏常規運動。在一次與朋友打羽毛球時扭傷左足踝。看過中醫和敷藥後情況雖有些微改善,但足踝外側患處仍腫痛。
找我的原因是要求寫物理治療轉介信 (醫療保險關係)。在臨床檢查下需要排除骨折的可能而建議張小姐接受 X光檢查。一心打算取物理治療轉介信的張小姐好不容易才被說服拍片,結果是左腓骨外踝骨折。
幸好屬於輕微骨折,只需使用氣動式足踝護具和復康治療便可。
明白簡單的躺在病床上讓醫生作臨床檢查,或被安排到化驗所作化驗檢查可能會帶來一點點不便,但醫學上的臨床決斷從來是得來不易的。做與不做,可以有天淵之別。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以下分享一部份我經歷過的真實個案,遠至十多年前,最近的數個多月,排名不分先後。現在回想起來也「一額汗」。
個案一
陳小姐,五十多歲家庭主婦。患上間歇性頭痛和頭暈大概兩個多月。看了醫生、服了舒緩症狀的藥也沒有多大改善,醫生建議她作化驗檢查,她自覺得問題不大而拒絕。
輾轉下找到我,那時她訴說近來還附加了視力問題。根據臨床症狀和腦神經檢查得知陳小姐有半盲的情況,懷疑視覺神經受壓,立刻轉介至腦外科醫生作跟進。後來得知陳小姐是患上良性腦腫瘤 (沒有記錯是腦垂體腺瘤),手術後康復神速,算是幸運。
個案二
朱先生,四十來歲文員。發覺咽喉附近有古怪感覺多個星期。就診後懷疑是聲帶濫用,服藥後無效亦沒有再覆診。
後來因為朋友催促再看醫生下才找到我。
起初囗腔檢查時也看不見什麼異樣,但將壓舌棒放深一點再看清楚咽喉,發現朱先生右方咽喉有一大塊一厘米乘一厘米直徑大的灰色腫塊,覺得不妙,立即轉介至耳鼻喉專科跟進。診斷是鼻咽癌,已擴散。那時最後的消息是接受化療中。
個案三
張小姐,五十多歲文員,缺乏常規運動。在一次與朋友打羽毛球時扭傷左足踝。看過中醫和敷藥後情況雖有些微改善,但足踝外側患處仍腫痛。
找我的原因是要求寫物理治療轉介信 (醫療保險關係)。在臨床檢查下需要排除骨折的可能而建議張小姐接受 X光檢查。一心打算取物理治療轉介信的張小姐好不容易才被說服拍片,結果是左腓骨外踝骨折。
幸好屬於輕微骨折,只需使用氣動式足踝護具和復康治療便可。
明白簡單的躺在病床上讓醫生作臨床檢查,或被安排到化驗所作化驗檢查可能會帶來一點點不便,但醫學上的臨床決斷從來是得來不易的。做與不做,可以有天淵之別。
資訊來源: 「走進我們的中西診療室」潘偉傑
bottom of page